在1898年9月28日的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,“戊戌六君子”——谭嗣同、林旭、杨深秀、刘光第、杨锐和康广仁,勇敢地迎接了自己的死亡,英勇就义。这场历时103天的变法虽然最终失败,但他们的牺牲用鲜血唤醒了整个社会的觉醒,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拉开了序幕。然而,许多人并不知道,这场变法本应由七君子来代表。因为一个人的逃脱,最终历史留下的却是六君子,这个逃脱的人,正是徐致靖。
徐致靖,维新派的领袖之一,光绪年间的进士,曾官至内阁学士,他的名字在当时与变法的推进密切相关。1897年,德国侵占胶州湾,国家面临巨大的内外困境,徐致靖深感变法已迫在眉睫,于是向光绪帝上书,提出要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,进行政治改革。此举获得了光绪帝的重视,也让徐致靖在维新派中逐渐崭露头角。他多次上奏,提出了许多变法的建议,并推荐了康有为、梁启超、谭嗣同等一批维新人才。尤其是他还推荐了袁世凯,推动了近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进入了政坛。
在百日维新期间,徐致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,成为变法核心圈的重要人物。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,徐致靖成为慈禧太后亲自点名的斩决对象,位于谭嗣同等人之前,成为第一个被判“斩立决”的人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原本注定死于刑场的徐致靖,在临刑前却被改判为“斩监候”,并被关押了超过一年。直到1900年,他才被释放,恢复了自由。
展开剩余81%为什么徐致靖能够逃脱死亡,成为活命的唯一幸存者?这背后与他家族与李鸿章之间的深厚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。徐致靖的父亲徐伟侯与李鸿章是早年的同窗。二人在1847年一同参加科举考试,李鸿章突发疟疾,准备放弃考试时,徐伟侯主动将李鸿章的试卷代为抄写并上交。最终,李鸿章未能中榜,而徐伟侯却一举成名,成功考中进士。这一举动让李鸿章对徐伟侯产生了深厚的感激之情,虽两家地位悬殊,但他们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。
当徐致靖被捕时,李鸿章已是满朝权贵,但他并未放弃营救老友之子的希望。李鸿章通过荣禄找到慈禧太后,为徐致靖求情。起初,慈禧太后并未同意,她认为徐致靖不过是个书呆子,根本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贡献。荣禄解释说徐致靖并非政治上的危险人物,只是维新派中一个喜欢下围棋、唱昆曲的文化人。听完这些话,慈禧的怒火稍稍消退,最终决定将徐致靖的死刑改为“斩监候”。
在监禁期间,徐致靖并没有表现出一丝慌张,反而过得非常安逸,常常在牢房里读书。尽管他知道自己被救出的可能性不大,但他并不急于逃脱,反而认为自己理应与戊戌六君子一同死去,为变法事业付出最后一份代价。直到1900年局势稍有缓和,徐致靖在多方营救下被释放,并继续活到了1917年,享年73岁。
通过徐致靖的经历,我们可以看到,只要有足够强大的背景和关系网,戊戌六君子并非一定会死于非命。那么,作为一位有着巡抚身份的父亲,为什么谭嗣同的父亲——谭继洵没有为自己的儿子出手呢?
谭继洵生于1823年,曾中进士并官至湖广巡抚。他才智过人,行事得体,且深受左宗棠器重。由于他的清廉和办事能力,逐渐升迁,成为一位封疆大吏。对于一个位高权重的巡抚来说,想要保护自己的儿子,并非难事。然而,谭继洵并未出手营救谭嗣同,这背后有着他复杂的思想与立场。首先,谭继洵是一个极为保守的官僚,他不认同儿子的维新变法主张,并且认为自己有责任维护国家的根基,而非为变法背书。
谭继洵与谭嗣同的政治立场始终不和,谭继洵认为变法动摇了清朝的传统根基,这让他对儿子产生了强烈的反感。他在国家与家庭之间选择了国家,认为为了大义,不救儿子是无可避免的选择。此外,谭继洵也曾在朝廷中上书,表示谭嗣同不适合担任军机章京等职务。虽然他对谭嗣同的死心有不舍,但也深感儿子的行为是“逆子”之举,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走向死路。
对于谭继洵来说,虽然他看着儿子步入死路,但他在心里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判断,那就是谭嗣同未必会被杀。毕竟,戊戌六君子背后有很多庞大的背景。谭继洵认为,像谭嗣同这样的人物,慈禧太后不可能轻易杀掉。再者,像杨锐、杨深秀这些人都有强大的社会背景,而慈禧太后考虑到其中的政治风险,应该不会贸然决定杀人。然而,他的判断最终错了。慈禧太后最终下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戊戌六君子斩首,并且几乎没有任何审讯程序,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命运。
谭嗣同最终为何不逃脱命运,选择留在北京等待逮捕呢?实际上,谭嗣同并非没有机会逃亡。在慈禧政变后,戊戌六君子有足够的时间逃避追捕。例如,康有为就提前逃到日本。然而,谭嗣同并未选择逃走,他选择了留守并且做了几件非常重要的事——他曾积极谋划营救光绪帝,并且尝试保全父亲谭继洵的安全。他还自作主张,伪造了父亲的信件,将父子之间的关系撇清,以此来避免连累父亲。对于他来说,这既是忠心,也是孝心的体现,尽管最终未能保住自己和父亲的安全。
在谭嗣同被捕后,他表现得非常平静。他不仅没有反抗,还写下了“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的豪言,面对即将到来的死刑,他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。最终,在9月28日,谭嗣同与其他五位君子一同被斩首,在临终时,他大喊:“有心杀贼,无力回天。死得其所,快哉快哉!”在谭嗣同死后,徐致靖深感震撼,并写下了多首悼亡诗,深感自己的苟活不值,终究没有快乐。
关于谭嗣同的死,流传着一种说法,称慈禧太后下令用钝刀对其施以极刑,但这一说法并无依据。事实上,慈禧太后为了迅速解决这场风波,并没有考虑行刑工具的选择。最终,负责执行死刑的刽子手很可能使用了快刀,因为谭嗣同与刽子手王五有交情,刽子手害怕王五前来营救,因此迅速将其处决。
在谭嗣同被杀害后,由一位名叫刘凤池的老仆人悄悄地收尸并妥善安置。刘凤池是谭嗣同的忠实追随者,在谭嗣同死后,他为其安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
谭嗣同的家人们,尤其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